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體制管理創新

體制管理創新

發布時間: 2022-07-24 19:40:15

1、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質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

2、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創新社會治理體質是怎樣要求的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對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為形成和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面臨著新情況和新問題。一是人民內部矛盾易發多發。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城鎮房屋拆遷、國有企業改制、涉法涉訴等領域,因勞資糾紛、醫患糾紛、環境污染、非法集資、股市房市投資受損等引發的矛盾明顯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業各階層。二是社會組織管理和服務問題突出。一方面,各類社會組織快速增多,截至2012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9.2萬個,備案的城鄉社區社會組織近40萬個。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現象依然存在,社會組織發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強,作用發揮不夠。三是公共安全形勢嚴峻。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食品葯品安全問題時有出現,以報復社會為目的的惡性案件和極端事件有所增多。信息網路管理任務日益繁重,我國有5.64億網民,4.2億手機上網用戶,是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外部勢力千方百計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徵的集中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動,社會管理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從經濟層面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大批人員需要下崗轉崗,以多種形式創業就業;隨著農村生產力不斷發展,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統籌各方面利益難度增加;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組織形式需要作出相應變動;工業用地、城市用地需求激增,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城鎮房屋拆遷容易產生大量矛盾;長期存在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方面引發不少社會問題。二是從社會層面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大部分已經剝離出去,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快速發展,城鄉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導致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居住結構等發生重大變化。三是從思想文化層面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一方面,人們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部分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四是從工作層面看,一些部門和地方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管理一手軟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對新情況,過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經難以完全適應。
因此,《決定》要求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的創新。

3、簡化如何深化文體體質改革

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內在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切實提高文化領域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加快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形成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務。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不斷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需統籌「放」和「管」的關系,做到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齊推進、相協調。創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於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多種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強行業自律,做到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國有文化資產是重要的宣傳文化資源,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既是政府部門的事情、又是黨委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證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又要保證文化企業正確導向。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充分考慮宣傳文化工作自身特點和管理需求,認真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探索建立主管主辦制度與現代企業出資人制度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始終確保黨對國有文化單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宣傳業務的終審權、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權。
完善互聯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迅速發展、廣泛普及,日益大眾化、媒體化,對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要創新管理思路,統籌各方力量,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進一步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加強和改進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加大依法治網力度,加強對網上有害信息、網路謠言的整治,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使網路空間更加清朗起來。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進一步規范傳播秩序。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職責,加強輿論引導、規范傳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的重要任務。要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整合新聞媒體資源,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做強主流媒體,壯大主流聲音。適應多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構建多層次、專業化的新聞發布平台。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和業務知識培訓,確保新聞工作者真實准確傳播新聞信息,堅決杜絕虛假新聞、新聞敲詐等行為。

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化繁榮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市場,越來越需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打破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傳統格局,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只是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的第一步,其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如何,還要看其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要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為目標,繼續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發行、影視、演藝等領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切實提高導向把控、資本運作和市場經營能力。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開展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試點,使國有資本始終保有最大的決策權和控制權。把轉企改制與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結合起來,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使之盡快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允許其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其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它們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各種形式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大財稅扶持,緩解融資難題,為其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
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是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順暢運行的基礎條件。要重點發展圖書、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品市場,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台。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設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完善文化無形資產評估,健全文化中介機構。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文化經濟政策是文化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對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勵和引導、調控作用。要對當前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進行延續和規范,對不適應實際需要的政策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探索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進一步形成文化領域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的機制化。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充分發揮評獎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中的示範、導向和激勵作用。加強版權保護,鼓勵文化原創,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三、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標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統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需要加強統籌、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提高效益。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研究和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推動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統籌市、區、街道(社區)和縣、鄉、村這兩個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推動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其最大服務效益。
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是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明確適合、適應、適當的服務標准,制定和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做到擴大覆蓋、消除盲點、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按照反彈琵琶的思路,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展同步推進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要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探索建立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創新運行機制。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競爭機制是提高服務效能的內在要求。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託管理。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長期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多樣化平台。

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推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要深化政府間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要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鼓勵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鼓勵海外僑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創新交流方式,通過教育培訓、語言推廣、學術交流、研究資助、文體活動、觀光考察等,構建交流網路,提高交流效果。
擴大對外文化貿易。以貿易和投資形式推動文化走出去,更可持續、效果更好。要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運作方式,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其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進行戰略投資,推動我國文化產品進入海外主流社會。積極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運作規律的營銷方式,加強國際文化產品交易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建設。充分考慮各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審美標准,貼近國外受眾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組織實施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為文化走出去搭建翻譯平台、提供翻譯資助,使我們的優秀文化產品能夠展示出獨特魅力。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傳播中國聲音、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快形成獨具中國特色、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創新對外宣傳傳播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增強說服力和認可度。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加強文化領域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的引進和利用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完善文化領域准入政策,強化文化市場監管,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涉及領域和范圍很廣。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幹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抓緊制定出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保障,推動文化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階。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4、分析建立創新社會治理體質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意識形態工作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規律是客觀的,我們要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辯證法:辯證否定觀、創新意識
認識論:實踐是認識基礎(具體的四點)

5、分析說明加強體質創新和科技創新對打造我國經濟升級版的意義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經濟發展方式不轉變不行,經濟發展不適度也不行。當然我們所說的發展,是就業和收入增長的發展,是質量和效益提高與節能環保的發展,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中國經濟正處於深層次矛盾凸顯,我們叫做所謂三棲疊加的階段,已經到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下半年和今後一段時間,我們將進一步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結構性改革推進結構性調整,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這兩大方面,使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創造價值,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是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 中國30多年來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後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試想中國有13億人,其中有8-9億勞動力,如果他們都動起來,投入創業和創新、創造,這是如此巨大的力量,關鍵是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增強社會創造力。
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人民當中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就會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就會更新、換代、升級。 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窮期,政府帶頭自我革命,開弓是沒有回頭箭的,我們將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力爭用更短的時間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五年任務,釋放市場的潛能和發展的動力。如果說簡政放權是激勵市場活力,鼓勵大眾創業的先手棋,那麼制度建設就是連環炮。
一方面我們要拿出完整的權利清單,政府應該做什麼,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樣才能防止公權濫用,減少尋租現象,使政府真正履行為人民、為大眾服務的職責;另一方面,要給出負面清單,政府要讓企業明了,不能幹什麼,可以干什麼。法無禁止皆可為,已形成公開透明,預期穩定的制度安排,促進企業創新的活力充分迸發。 另一方面,就是要拿出責任清單,政府該怎麼樣管市場,法定職責必須為以建立和維護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動力,鼓勵創新、創造。政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新的守護者。只有拔掉雜草,稻穀才能長得茂盛,寬容違法者就是對守法者的不公,甚至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另一個方面,要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中國經濟的總量雖然已經居世界前列,但許多產業仍處於世界的中低端,傳統的粗放式增長路徑已經行不通了,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結構,這是一種戰略性、結構性、創新性調整,我們將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促進服務業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步伐,淘汰落後產能,打造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價值鏈,使創新真正地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這就需要加強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升產業技術質量和品牌水準,特別是要通過加快改革解除對企業包括個體經營者創新的種種束縛,並且給他們以必要的扶持、職業的培訓,推動教育的發展。

6、「基層黨建創新體質年的五個專項整治」是哪五個?我想知道,謝謝!

五個專項整治:發展黨員違規違紀問題專項整治;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專項整治;黨員領導幹部落實組織生活制度不經常不認真不嚴肅專項整治;黨員信奉宗教問題專項整治;基層黨建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專項整治。

7、四質工程是哪四質

四質工程是:

1、品質塑魂:大力加強紅色文化進校園;上好思政課。

2、潛質賦能:打造特色學校;建好、用活相關基地;突出個性發展。

3、體質強身:全員健體;全面減負;面向社會宣傳全民健身。

4、慧質築基:優質均衡發展;課堂教育改革;營造書香校園。

「五項管理」是:

1、手機管理:細化措施,加強教育引導。

2、睡眠管理:統籌安排學校作息時間,防止過度擠壓學生睡眠時間。

3、讀物管理: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建立書香校園。

4、作業管理:培養習慣,形成能力。

5、體質管理:加強宣傳,創新體育課程。

8、高校體育訓練創新的重要意義和原則是什麼呢?

時代在發展,高校體育訓練也在進步。傳統的高校體育訓練固然有其優勢,但若不聯系實際緊跟時代步伐,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顯現出差距和不足。高校體育訓練的創新就是立足於傳統訓練,緊密結合體育訓練發展實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高校體育訓練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進。

使其更加適合各個體育項目的發展,使其更加適合新時代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讓高校體育訓練方式方法破除僵化死板,變得更加靈活有效,從而全面提升高校體育訓練的質量並達到增強大學生體質的最優效果。傳統的高校體育訓練由於歷史慣性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窠臼,導致放大優勢無視劣勢,對自身存在的差距長期得不到修正改進。

所謂不破不立,破是為了更好的立,高校體育訓練的創新就是要立足於分析傳統體育訓練存在的不足,在訓練目標指引、訓練策略、訓練方法等方面找出傳統高校體育訓練的缺陷並加以改進,通過持續性改進,不斷對高校傳統體育訓練短板予以彌補,讓高校體育訓練整體質量得到提高,也讓高校體育訓練走入自我修正提升的良性軌道。

高校體育訓練創新是在深刻認識高校體育訓練目標、內容、方法、過程和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的旨在實現高校體育訓練持續發展的創新活動,這種創新緊貼發展實際,是對高校體育訓練目標的升華、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的整合、訓練過程的優化和訓練管理的健全,能夠有效調動起大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形成學生與體育訓練之間的良性互動,取得高校體育訓練質量提升與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雙豐收。

高校體育訓練的創新要始終遵循科學性原則,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異想天開,而是要對高校各個體育訓練項目的發展潮流有深刻把握,對高校體育訓練的目標、規劃、模式、方法做出科學研判,以此來滿足高校體育訓練的真正需求,確保高校體育訓練創新保持正確方向,不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體育訓練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以人為本,即體育訓練創新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體育技能並提高身體素質,因此學生始終是體育訓練創新的中心和主體。高校體育訓練創新需要深度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在目標、模式、方法上予以創新改進,這樣才能夠保障體育訓練創新滿足學生的心理與生理上的需求,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訓練對學生的鍛煉效果。

高校體育訓練創新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既要從宏觀上審慎把握,也要從微觀上細處著手。高校要能夠從整體上對體育訓練創新進行規劃和布局,又要能夠針對各個環節進行細致、系統的分析和探究,致力於確保創新的過程系統完善,兼顧到各個部分的內容,從而確保創新過程遵循系統性原則,保障創新水準的提升。

高校體育訓練創新具有其自身特點,主要目標是增強大學生綜合身體素質,其實踐性很強。每一次創新改進並不一定正確,或者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瑕疵和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嚴格遵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法則,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促使高校體育訓練在實踐中不斷修正,通過不斷改進修正實現創新的高質量。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