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創新
1、常州米格建築節能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常州米格建築節能工程有限公司始建於2010年5月12日,主要致力於建築遮陽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與服務,持續為每一位客戶提供最品質的遮陽產品,致力打造綠色環保健康的家庭生活環境,是引導綠色建築節能建築外遮陽產品專業生產商和系統集成方案供應商。2012年公司入選江蘇省常州市領軍型創業人才,入駐高新技術國家級孵化器創業服務中心。公司專注於建築遮陽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經過與各大學、國內外優質廠家合作研發發展,現有產品系類十多種,滿足了不同建築遮陽、調光、裝飾、節能的需求,為居住、辦公、公共類建築提供手動、電動及智能化遮陽解決方案。米格營銷服務網路遍及全國,成為中國遮陽行業從產品、技術、服務、品牌都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米格以誠信為基礎,務實發展為理念,為建築節能事業推波助瀾。公司與國內外知名建築節能行業廠家達成商業營銷聯盟,組建多元化系統化建築節能行業戰略性合作夥伴。我們致力於為每一位用戶提供質優的產品,完善的技術服務,完美的使用體驗,讓更多人享受到米格節能產品帶來的高品質優雅生活。在萬米高空,米格是一架超音速、高性能的戰斗機,擁有較強的戰鬥力;在市場風雲里,米格是一支創新、高效的隊伍,擁有非凡卓越的執行力。我們胸懷天下、壯志凌雲、引領綠色低碳建築。公司主要產品:天棚簾、法式篷、西瓜蓬、機翼百葉、梭型百葉、消防百葉、中空平板百葉、歐式百葉、鋁合金卷簾建築外遮陽系統、鋁合金百葉建築外遮陽系統、織物建築外遮陽系統、中空百葉等一系列遮陽產品。我們的使命:為節能低碳綠色建築提供優質服務我們的宗旨:質量是生存之本創新是發展之源我們的原則:創新力把產品做的與眾不同執行力加速目標到成果的轉換親和力讓產品使更多人受益品牌商標:『品綠』 節盡所「能」品綠生活
法定代表人:包君
成立時間:2010-05-12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40200013825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天寧區河海東路9號創業服務中心210、212室
2、揚州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揚州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9-2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國玉村玉成七組。
揚州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1002MA1R7KL696,企業法人劉永喜,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揚州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環保產品和新能源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新型建築材料、水性塗料(不含危險化學品)技術開發和銷售;製冷制熱設備、智能家居設備、新風系統設備、凈水設備銷售、安裝及維修;室內外裝飾裝潢工程設計與施工;計算機軟硬體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制或禁止的商品及技術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揚州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米格-3戰斗機的發展沿革
米格家族的第一個成員是米格-1戰斗機,在投入批量生產之前該機研製代號為I-200,該計劃最初是由波里卡爾波夫實驗設計局提出。尼古拉·波里卡爾波夫是前蘇聯著名的飛機設計師,曾經主持研製過多種戰斗機,時任蘇聯第一飛機製造廠總設計師,當時該廠的主要產品是I-15比斯和I-153戰斗機。在汲取了西班牙內戰期間的空戰經驗後,波里卡爾波夫認為應該為蘇聯空軍研製一種新型高速戰斗機,接著他任命N·安德里亞諾夫進行新戰斗機的設計准備工作,這種戰斗機將裝備米庫林設計局的1,400馬力的AM-37新型水冷發動機,該機設計指標為7,000米高度最大飛行速度670千米/小時,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時4.6分鍾,後來波里卡爾波夫還計劃為該機的發動機安裝渦輪增壓器以使其最大速度達到717千米/小時。但是由於波里卡爾波夫本人當時正在全力進行I-180戰斗機的研製工作,加之I-200被認為不夠先進,所以該機的研製工作一直進展緩慢。
1939年11月,第一飛機廠停產已經過時的I-153戰斗機,由於新的生產任務尚未下達,加之該廠的領導不希望由政府高層決定該廠的命運,於是組織了一個生產委員會研究新型戰斗機的生產問題。在經過研究評估後,委員會選定了亞力克山德·雅科夫列夫的I-26戰斗機,很快第一架I-26原型機便開始組裝,雅科夫列夫稱該機最大速度可以達到580千米/小時,超過I-16大約100千米/小時。但是波里卡爾波夫卻力主研製一種比I-26更先進、更快的戰斗機,於是設計局很快做出了最終決定,即盡快完成安裝AM-37發動機的新型戰斗機的初步設計。12月初,波里卡爾波夫新戰斗機的初步設計基本完成並獲得了蘇聯空軍司令和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的認可。隨後該機被賦予I-200的設計代號,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該計劃,前蘇聯當局決定成立一個由米高揚領導的新設計局。
1939年對於年輕的飛機設計師米高揚來說是忙碌的一年,這年年初他還僅僅是一位駐廠軍代表,僅過了三個月他就被任命為機動戰斗機設計團隊的領導。1939年5月,由於「戰斗機之王」波里卡爾波夫前往德國進行商務活動,於是米高揚開始代替波里卡爾波夫負責I-153戰斗機的大規模生產工作,同年11月他被擢升為總設計師。盡管米高揚在第一飛機廠工作的兩年中表現十分出色,但是他獲得飛速提升的最主要原因並不在此,他那深得斯大林信任的哥哥——蘇聯外貿部政委和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阿納斯塔斯·米高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新設計局成立後,擁有豐富設計經驗的格列維奇和羅莫丁成為了米高揚的副手。新設計局的所有人員都抽調自波里卡爾波夫設計局,這多少對波里卡爾波夫有些不公平,但波里卡爾波夫從德國回國後並未對此發表過異議。
在他出國期間,I-200的設計有了輕微的改動,為了改善縱向穩定性,機身長度有所增加,此外還增加了機翼油箱,飛機結構也由全金屬結構改為混合結構,但是總體上保持了波里卡爾波夫的氣動外形設計。回國後的波里卡爾波夫仍然十分關心他那被分成兩半的設計局,一回國便投入了研製I-185戰斗機計劃的工作中。由於設計團隊擁有在第一飛機廠的雄厚工業底子,I-185戰斗機的設計和模型製作進度大大超越了I-200戰斗機。而米格設計局的年輕設計師們在設計過程中則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僅用了很少的時間就畫出了大量的圖紙。設計師與技師們在設計過程中密切合作,使得生產准備工作沒有拖延進度。不久,I-200戰斗機被命名為第61號生產項目。
由於AM-37發動機方案被放棄,I-200的設計方案不得不進行了調整,被迫改裝尺寸與AM-37發動機相同但功率減少200馬力的AM-35A發動機。1940年1月,該機的設計工作全部完成,整個研製計劃僅耗時3個月,而競爭對手雅克福列夫設計局的方案卻花了8個月時間,其他設計局則耗時更多。與此同時,I-200的全尺寸模型也開始在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的T-101風洞加速試驗。1940年3月31日,第一架原型機出廠。I-200 後機身採用了木結構。
I-200採用了混合結構,前機身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採用硬鋁蒙皮。AM-35A發動機在海平面高度時功率1,350馬力,在6,000米高空時功率為1,200馬力。機身兩側分布兩個水冷散熱器,座艙下有一個油散熱器。座艙的基本結構由空心桁架焊接而成,並通過三個螺栓固定在機身上。飛機的後機身是由松木翼梁和膠合板構成的木製硬殼式結構。
I-200機翼為剛性翼面,這與此前的I-15和I-153的布質機翼蒙皮有明顯的區別。機翼中部為金屬結構,可折起的機翼外側部分則為木製。這種結構簡化了飛機的生產並為工廠的木工車間提供了業務。翼梁由樹脂膠合相連,而膠合板蒙皮則通過酪素膠粘合。機翼外側可分解為3個部分並且可以很方便的與機翼中部相連或拆解。米高揚設計局的設計師們採用了多種措施以使飛機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要,I-200安裝的機載設備都是當時蘇聯戰斗機裝備的普通設備,飛行員座椅靠背安裝有8毫米的裝甲板以保護飛行員。為了避免射擊損傷螺旋槳,I-200飛機的武備由Berezin12.7毫米同步機槍和兩挺7.62毫米ShKAS機槍組成。
1940年4月5日,I-200由第一飛機廠最有經驗的飛行員,A·艾卡托夫駕駛成功的進行了首次試飛。艾卡托夫擁有25年的試飛員生涯,曾經試飛過多種飛機。而一直積極參與原型機製造工作的A·布魯諾夫則被任命為首席試飛工程師。首飛成功後,I-200又進行了一系列試飛,但是並不是所有試飛都獲得了成功。在第三次試飛時,飛機因發動機回火導致了進氣管著火,幸虧艾卡托夫憑著豐富的經驗及時安全著陸並撲滅了火苗。5月24日,I-200在試飛中達到了648.5千米/小時的時速(6,900米),飛機爬升到5,000米高度僅耗時5.1分鍾。盡管試飛數據很令人振奮,但是在試飛中也發現了該機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座艙蓋無法在飛行中打開,起落架剎車也出現失靈現象。此外發動機過熱問題在第一階段試飛中也一直困擾著設計人員。水溫和油溫都高於設計上限,這使得AM-35A發動機始終無法達到全功率,盡管設計人員重新調整了水散熱器和油散熱器位置,但是效果仍不明顯,最後通過安裝新型號散熱器終於將發動機溫度將到了設計值之內。1940年5月1日,艾卡托駕駛I-200參加了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5月25日,在量產試驗和國家驗收試飛尚未完成前,根據蘇聯最高當局的指示,I-200就投入了大規模生產。5月31日,由伏羅西洛夫元帥為首的軍方將領在莫斯科中央飛機場視察了I-200戰斗機。伏羅西洛夫元帥對該機非常滿意,並預祝米高揚在今後獲得更大成功。此時,米高揚已經成為第一飛機廠的總設計師,而波利卡波夫設計局則被遷至第51飛機廠。
1940年7月-8月,I-200進行了量產試驗,8月28日第二和第三架原型機,開始了國家驗收試飛,其中一架用於飛行性能試飛,另一架進行武器試飛。試飛工作在試飛員S·薩普倫、A·庫比什金和工程師尼吉特申科的主導下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在試飛中該機最大海平面平飛速度為486千米/小時,極限海平面速度達到520千米/小時,在7,200米高空最大速度為628千米/小時,該機爬升到5,000米耗時5.3分鍾,實用升限12,000米,1,000米高度時盤旋一周時間為20—22秒。這些數據使I-200戰斗機成為了當時蘇聯最優秀的戰斗機,因此蘇聯空軍要求飛機廠盡快將該機交付部隊。
該機唯一令人不滿意的是AM-35A發動機仍然未能完善,這給試飛員和工程師們帶來了不少麻煩,而且該發動機還未能通過50小時飛行測試。1940年12月12日,也就是試驗的最後一天,試飛員A·柯柴特科夫在試飛中遭遇發動機起火,幸虧他臨危不亂,憑著豐富的經驗化險為夷,在安全返回地面後柯柴特科夫才發現飛機的起落架竟然在觸地的瞬間卡住了。試飛員們在進行多次試飛後認為I-200對飛行員的技術要求太苛刻了,他們發現I-200在飛行中縱向穩定性不好而橫向穩定性卻非常出色,這也是波利卡波夫飛機的一個特點。後來設計人員通過汲取I-16飛機的經驗,對I-200的重心進行了調整,解決了這一問題。 改進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增加飛機航程,I-200原設計設有一個404升的油箱,飛機航程為580千米。為了增載入油量,工程師亞科夫·薩賴特斯基建議將機腹散熱器前移以便為安裝一個250升油箱騰出地方。根據這個油箱的形狀,設計人員為其起了一個綽號「烏賊」。此外散熱器的進氣道和形狀也作了改進,改善了散熱性能。飛機座艙蓋改為向後移動開啟,機翼掠角也作了細微調整。
1940年10月,正當I-200還在進行改進工作時,第一批25架預生產型已經建造完畢。由於當地天氣惡劣,這批飛機不得不被送往駐扎在埃夫帕特利亞的第146戰斗機團進行適應性飛行。蘇聯空軍科學研究院的老牌試飛員S·薩普倫以及來自第一飛機廠的工程師尼吉特申科和試飛員A·卡萊夫參加了參加了在第146戰斗機團的試飛。試飛證明了I-200是一種高性能戰斗機,1940年12月,I-200被正式命名為米格-1戰斗機。1941年2月,這些與生產型米格-1戰斗機被移交給卡金斯基空軍學校,同時移交的還有一批改進後的米格-1戰斗機,這些飛機後來被稱為米格-3。 當米庫林(Mikulin)AM-37引擎問世後,飛機設計師波利卡爾波夫決定將自己在設計I-17液冷引擎戰斗機時所獲得的經驗和新型發動機結合起來,設計一種高空截擊機,這便是K型機的由來。
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對早前米格-1的設計進行了大量的修改,並在蘇聯中央空氣和流體力學研究所的T-1風洞中仔細檢查了飛機的氣動外形。隨後,這些修改包括: 將引擎前移 4 英寸(100 毫米)以提升飛機在縱軸上的穩定性 將外翼段的上反角增加一度 採用新型的OP-310型散熱器,並在飛機內增加一個容積為55加侖(250升)的燃料箱 在發動機下方增加了一個潤滑油箱 採用了通過將發動機廢氣引入燃料箱而達到滅火抑爆目的的新系統 在駕駛員座椅後方增設了8毫米厚的裝甲板(後期型又增加到9毫米) 對增壓器進氣口外形進行了修正 修改了主起落架的設計以增加其強度 將主輪尺寸增加到25.5x 7.87 (650mm x 200mm). 修改了座艙罩的設計以改善飛行員的後方視野,並為增設RSI-1(後期型主要使用RSI-4)無線電提供空間 重新設計了儀錶板 用PBP-1A替代了原先的PBP-1瞄準具 將ShKAS機槍的備彈數增加到750發 在翼下增加了外掛點,使得米格-3可以攜帶485磅炸彈(220公斤),化學武器播撒裝置或八枚RS-82火箭彈 I-200的第四架原型機是第一架實施了上述所有改造的飛機,並成了米格-3的生產原型。該機在1940年10月進行了首次試飛,隨即被轉交給蘇聯空軍由軍方進行下一步測試工作。 在試飛中,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NKAP)宣布該機將在三家飛機廠同時投產,預期到1941年可以生產3600架。
第一架米格-3在1940年12月20日走下了生產線。到1941年3月,米格-3的日產量已經達到了10架飛機。該機加入現役後很快就擊落了兩架德國人的Ju 86偵察機,而此時德國和蘇聯間還沒有正式宣戰。
當巴巴羅薩行動展開時,蘇聯空軍手中已經有了1200架米格-3枕戈待旦。
由於重量的增加,最初的米格-3在性能上甚至不如早期的米格-1,燃料的消耗量也因為試飛時的高度問題而比原先估計的更大。為了證明該機的航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米高揚和格列維奇不得不安排原型機又做了兩次試飛。
然而,米格-3還面臨著更多的問題。由於油壓不足,該機在高空的性能不足,而試飛人員的不良操作習慣也導致了一些其他問題。為了完善該機,設計人員很快為其換上了新的燃料泵和滑油泵,並為該機的飛行員提供了更好的訓練課程以幫助他們熟悉米格-3的操作。
為了替換AM-37引擎,設計人員做了好幾種嘗試。改裝後的飛機被稱為米格-7,但並沒有投入批量生產。從1942年春天開始,米格-3逐步撤出了一線戰斗航空團,被轉用於防空部隊。最後一次拯救米格-3的努力是為其換上了在La-5戰斗機上極其成功的ASh 82氣冷發動機。改裝後的飛機被賦予了I-210和I-211兩個編號,並在試飛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空軍曾一度考慮將該機以米格-9為名投入大批量生產,但由於性能接近的La-5已經形成了生產規模而作罷。一些米格-9的機體甚至試驗性的裝上了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R-2800-63發動機。
4、東莞米格微氣候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東莞米格微氣候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8-21在廣東省東莞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東莞市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沁園路1號寄蓮公寓B區一層1號鋪。
東莞米格微氣候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900MA4X130WXL,企業法人陳玉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東莞米格微氣候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研發:工業機器人;銷售:環保機械產品、環保設備、新型建築材料、自動化設備、化工環保產品、塗料。(以上不含危險化學品)。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東莞米格微氣候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西安米格教育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米格教育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米格國際少兒英語(簡稱MIG)是一個致力於3-12歲幼少兒英語系統學習,創新性地將「哈佛案例教學法(Harvard Case Method)"融入到基礎教育並提出自適應學習概念,通過搭建」自適應多元智能學習體系(Adaptive Multiple Learning System 簡稱AMLS)"的全新教育品牌,強調自適應主動學習及多元化互動的精品小班授課,讓孩子更快愛上英語,並且通過AMLS,可以更快更好的自主學習各個學科。
法定代表人:王秦寶
成立時間:2017-03-09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14010004583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灃東新城華潤萬象城L346號商鋪
6、管理學中有個「米格-25效應」:前蘇聯研製和生產的米格-25噴氣式戰斗機,所使用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戰機
A
7、米格-23戰斗機的動力裝置是怎樣的?
米格-23戰斗機的的動力裝置:米格-23戰斗機配備2台P-31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2×120.5千牛,最大推力2×9300公斤。
8、前蘇聯的米格飛機不斷改性換代,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米格25在爬高、飛
1因為蘇聯經濟和技術不如當時的美國,沒法像美國一樣大量加入鈦合金,以及為了量產簡化工藝
2領悟到蘇聯的實用主義,性價比就是王道,要說從mig25獲得科技對於美國是不可能的
3因為當時各國導彈技術落後,mig25的急速超過當時所有導彈的速度,所以這種極端的設計在某些條件下今人可以值的參考
9、河南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河南米格創新來科技有限自公司是2017-05-12在河南省鄭州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鄭州市長椿路11號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1號樓12B15室。
河南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0100MA410KJM0B,企業法人劉雪原,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河南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環保產品和新能源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新型建築材料、塗料(除油漆)、粘合劑的技術開發和銷售;發電機組、製冷制熱設備、智能家居設備、新風設備、凈水設備、儀器儀表的銷售、安裝和維修;室內外裝飾裝修工程設計與施工(憑有效資質證證經營);計算機軟硬體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從事貨物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法律法規規定禁止進出口的貨物和技術除外)。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河南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對外投資0家公司,具有1處分支機構。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河南米格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