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开创新生面

开创新生面

发布时间: 2022-07-24 11:14:36

1、《论失语症》一书有哪些独到之处?

1891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论失语症》一书。这本书详细地总结了当时被公认的维尼克和李斯德海姆学说的不足之处和缺点,在失语症的研究方面开创了新生面。

2、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变质岩是三大岩类之一,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特别是前寒武纪区域变质岩,其出露面积几乎占大陆的17%。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铁、铜、金、铀、磷等矿产储量的2/3以上都赋存在区域变质岩中,而且多为大型-特大型矿床。地球科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例如,岩石圈的结构分层和流变性质、深层岩石的构造变动、大陆莫霍面的性质、造山带的结构-活动过程与动力学、早期地壳的构成和演化等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学的许多新概念、新内容都同变质岩区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变质岩区的构造,不但其形态、方位极其多样,而且往往是多期变形的产物,它的形成和演化比沉积岩区和岩浆岩区的构造复杂得多,主要是它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长(多)期的地质历史进程和各种构造-热事件,在每一次构造-热事件过程中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生的与变质作用有关的构造。

变质岩中许多面理是经变质变形而形成的成层构造,如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等,它们是通过构造置换新产生的。构造的置换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生构造使岩层“均一化”的过程,一次重大的全面构造置换,意味着地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构造-热事件。

在变质岩发育区,由于“残余”和“新生”两种成层构造并存,在建立地层系统上,与沉积岩区地层学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应根据构造置换的程度,把地层系统明确地区分为沉积地层系统和褶皱变质地层系统两个不同的范畴。

沉积地层系统是浅变质岩区构造置换不太强烈地区的地层系统。一般原生层状构造保留较好,新生面状构造已经产生并局部地置换原生层理,但原生成层岩层仍保持其连续性。在这种地区,一般要求建立沉积地层系统,并划分与未变质沉积岩区相同的地层单位(元),也就是以S0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层理为界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构造。

褶皱变质地层系统适用于变质程度深或混合岩化变质岩系,由于构造的彻底置换和岩石的变质重建,原生层理已经被全部破坏。因此,只能按新生成层构造所分割的不同构造-岩性单元来组建地层。在新生褶皱变质地层系统中的各构造-岩石单元,虽然也沿用了地层学中的群、组、段等地层单位,但实际上是指一定的构造岩石组合的岩层在经历构造-热事件之后重新建造的地质实体。它并不具有地层学的生成先后关系,只有片理、片麻理褶皱中的上下关系。

3、谁为汉字的演变做出了贡献?

任学礼,男,陕西蒲城人。 1960年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中文教授。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现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任教。近 20 年来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及文字训诂学的研究,已完成 200 多万字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及药酒寿世秘要》书稿,有关文史、中医药专家看过书稿后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具有甚高的文化、学术价值及实用价值。他的《汉字—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将开创汉字研究的新生面,创立汉字乃生命符号的新学派。他说:汉字是生命的象意文字,源于生命,源于生殖崇拜,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从文化的角度讲,汉字是哲理的符号,智慧的符号,思维的符号,信息的符号,是具有类似生命遗传基因的文化符号及活化石,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最卓绝而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

中国文字训诂学大师,九四高龄的徐复教授认为他的汉字生命文化研究“是全新的东西,实在难得!”并说“余于任君有后望焉。”徐复教授之八一高龄的弟子、南京师范大学中文教授余清逸 先生认为,他的汉字生命文化研究“撇开前人师承研究之窠臼,另寻新的研究途径,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是独创性,首创性,开拓性之作,面世之后,必将引起文字训诂学界极大反响,因其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而且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道人所不能道,而又不敢道。其学术价值大矣!伟矣! 任 先生之研究,将以全新的学术成果面世,别开生面,实在难得。埋没了,是学界最大失误!”

4、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学者桂馥对联一副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顺治康熙年间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一)延续晚明行草新书风的主要人物:王铎、傅山、朱耷、许友等这些书家,多数对晚明时期的行草新书风有切身的体会,有的(如王铎)本身就是其中的主将;有的(如傅山)虽然主要生活在清初,但是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使他们无法在一种悠游清和的心境下从事艺术创作,因而对晚明新风有热切的推崇。王铎行书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嵩淙道人、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洛阳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又为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1645年南京被破降清,顺治间官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享年61岁。王铎学书推重古典,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观宋拓淳化帖》)。他一生坚持一种学习方法,“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始终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保持与古典之间不间断的交流,所以传世临帖作品极多。但他的临帖,常常大量掺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显是根据记忆而背临的,因而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创造。同晚明的很多书家一样,他在世时就将自己的一些作品刊刻成帖,汇集成书,其中著名的有《拟山园帖》、《琅华馆真迹帖》等。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他的影响力。王铎楷书,主要渊源是唐,特别是颜柳两家,但是不追求结构的工稳,而独取其生拗古拙的一面,尤其爱用异体字、古体字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因而气息古朴拗峭,在明末清初的楷书中别出一格。他最有影响的是行草书,晋唐宋兼综,融汇极广泛,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行书深得《集王圣教》和米芾的精神,在大幅式上纵横驰骋,创造了独特的形式和意味。其书点划粗者,重似千钧;细者既如游丝,也筋力坚韧;有时用涨墨法,形成浓重的墨块,宛如巨石,得厚重之致。结构茂密雄放,或紧结蹙缩,或开拓纵逸,跌宕多姿,无不如意。他的草书点划与使转兼重,顿挫转折,用意精到,因此脉络清晰,但又绝不安排,总能以意驱笔、因字造型,故浓淡枯湿、随手生发,疾迟衄挫、取次相从,大小、欹正、展蹙、依倚、起伏,无不能顺势调整,宛如宿构。王铎行草的章法极有特色,倪后瞻说他“以力为主,淋漓满志,所谓能解章法者也”。一般行距大、字距紧,行内因笔法和字形的复杂多变而呈现跌宕起伏的变化,如蜿蜒巨龙腾飞纸上,神妙夭矫,不可端倪,有气贯长虹之势,无轻媚流滑之弊,古韵今情,和合一体,令人目眩神驰、胸豁气畅,开行草书的一种新境界。王铎书法的这种境界,得到了后人的大力推崇。倪后瞻指出:“北京及山东、西、秦、豫五省凡学书者,以为宗主。”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说:“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废之。”近代以来,更是驰名中外,日本人甚至推许为胜过王羲之,虽是过誉,但是可见他的影响。傅山草书傅山(1607~1684),原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仲仁,号侨山、啬庐、公之它、真山、浊翁、石道人、老檗禅、侨黄老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生性刚烈耿介,有义士之称。虽自幼聪颖博学,但却在晚明屡试不第。明亡后,曾秘密参与反清活动被捕,获救后隐居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词科网罗各地硕儒,他被当地政府强行送往北京,却坚辞不入,终未应举。其终于旧朝的行为虽有历史局限,但刚直不阿的气节还是为后人所称颂的。他还是清初的重要学者,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长于医术,尤精妇科。学问道德都为当时所重。傅山工书,与其为人一样,反对矫饰造作,“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何如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字训》),尤其不喜赵孟頫一路优美妍媚的风格,而崇尚拙朴率真的书风,有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作字示儿孙》),既可以说是晚明书风的理论总结,也对后来兴起的篆隶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实践,楷书学颜真卿,得其厚密朴质;行草受王铎影响,同时深研阁帖,易王铎的方折为圆转,更加重视点划之间的缠绕盘旋,因而气势更加饱满、风格更加恣肆。但是他学古不如王铎全面深入,创作时又比王铎率意,因而在技巧的丰富和严谨方面有所未逮。他同时也涉猎篆隶,虽然尚未得法,却可谓清代复兴篆隶的先驱。朱耷朱耷(1626~1705)是明宗室、宁王朱权后裔。号雪个、雪衲、八大山人、个山、驴屋、人屋、何园、书年、驴汉、刃菴、破云樵、驴屋驴等,明亡后为僧,以享名于世。他于书曾于黄庭坚用力甚勤,得其蹙伸欹侧之妙,而增益以秀雅;又受董其昌影响,得其灵动秀美之致。60岁前后开始,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面目:用笔凝练如篆,泯去起收形态变化,代之以圆浑含蓄,行笔以中锋圆劲、婉转流动为主,不计提按粗细的变化。结构极重视疏密的对比,并常常因此造成字势欹正、展蹙的诸多变化,从而进一步形成章法的跌宕起伏。形简而势满,神清而意长,意境高远,气质浑穆,与其绘画同一机杼,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许友清初人(约1620年-1663年,生卒年说法各异,约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前后在世。)诸生。原名采,曾名宰。父许豸,因闽音宰与豸同,有忌者称许友改名宰犯家讳,以不孝责之,遂更名友,字有介,又更名为眉,字介寿、介眉,又名友眉,号瓯香,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崇祯间举孝廉,以诸生终,入清不仕。许友工书善画,诗尤孤旷。时称“三绝”的草书、山水和诗文。书少师倪元璐学。晚慕米芾为人,构米友堂祀之。他的草书清逸超隽,山水松竹挺拔不群,诗文词赋清旷脱俗,钱谦益尝录其诗于《吾炙集》中。王士祯、朱彝尊亦称赏之。书法风格近于王铎。其书在笔力上不如王铎的雄健,而妙在其章法的借鉴。其作品传世不多,日本澄怀堂美术馆所藏之《七绝二首诗轴》是其代表作。此作就妙在章法的的奇崛:七行书大小错落,布白空间聚散如山水画般曲折有致,真有“岩花生得山斋满”之生趣盎然,为书法的章法布白开了一个新生面。(二)传统行草书风的延续:董、赵书风的笼罩这一风气的形成,既是董其昌影响的自然延续所致,也与清初几位皇帝的引导有关。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酷爱董其昌书风;乾隆在位六十年,喜欢赵孟頫书风。由是,整个清朝前期的朝廷官员书法,多数都受董、赵书风的笼罩。其中也出现过一些水平较高的书家如查士标、姜宸英、沈荃、孙岳颁、查升等。这些书家主要受董其昌风格影响,但因为学力或性情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董书的妍雅清逸,或过于拘谨,或过于软弱,气息上都不很高明,尤其是创造性相对王铎、朱耷等人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虽然一时获誉甚高,却终究没有开辟新境。(三)篆隶书法清初的篆隶,在晚明基础上有一些进展,声势渐壮。除傅山外,善于隶书的还有戴易、郑簠、王时敏、朱彝尊等,实绩渐有可观[2]。王时敏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等,江苏太仓人。明末曾官太常寺少卿,明亡后不仕。善绘事,隶书点划工整、结构沉稳,气息渊静古穆,颇有魄力[2]。郑簠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是清代第一位专攻隶书的书家,终生未出仕,主业行医。学汉隶垂30年,得《郑固》、《史晨》、《曹全》之意,又参以行草笔法,自成飘逸潇洒的格局,后人认为他与朱彝尊是“汉隶之学复兴”的首要功臣[2]。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应博学鸿词科,任翰林院检讨,撰修《明史》。他是清初重要的金石学家,隶书主要得力于《曹全》,临习之功极深,能够形神兼备地临摹《曹全》而不受唐以后隶书的影响,非常难得,标志着当时学者对于汉隶笔法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他自作时却不能完全坚持《曹全》的规范,稍嫌板滞。雍正道光年间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一)对晋唐宋元明传统学习的深入这一派书家有的仍以学习董、赵为主的,但的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代表人物有王澍、张照、刘墉、梁同书、王文治、梁巘、翁方纲、钱沣、永瑆、铁保等,其中翁、刘、梁(同书)、王有“清四家”之称(亦有一种说法是翁、刘、成、铁)。刘墉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石菴、石盦、木菴、青原、香岩、勗斋、东武、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是乾隆年间的重臣,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苏学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协大学士等职,嘉庆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谥文清。著有《石庵诗集》。他的书法由董、赵入手,而后遍临晋唐宋诸家,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融会贯通,自成格局。其书点划丰腴处短而厚、细劲处含而健,对比强烈;结字内敛拙朴,而决不拥塞,端重稳健中透出灵秀;章法轻重错落,舒朗雍容。整体风格含蓄蕴籍,精气内敛,浑若太极,貌端穆而气清和,有硕儒老臣的持重,无恃才傲物的轻佻,似乎包有万象而莫测高深,洵然可敬。因为喜用浓墨,时号为“浓墨宰相”。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曾任翰林侍读等,以事被黜,执教各地书院。擅诗文,著有《快雨堂题跋》等。他的书法出于董其昌,上溯米芾、李北海,多用侧锋取妍,笔致翩翩,结构舒展秀逸,纵横挥洒,以文人才士的佳致见长。因喜用淡墨,与刘墉恰成对照,故时称他“淡墨探花”。翁方纲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忠叙、彝斋、覃溪、苏斋等,北京大兴人。他于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等地省试考官及广东等地学政,官至内阁学士。他的主要活动也在乾隆年间,和刘墉齐名,但是主要精力都放在鉴赏、考证和题跋碑帖上。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考》等诸多著作。在书法学习上,翁方纲主张学习古人,强调每一字一笔都有来历,一生致力于欧阳询,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其楷书,得欧阳询的结实端谨,而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高情。严格地讲,其金石研究比书法实践影响更大。(二)对秦汉北朝传统的重新发现与取法在篆隶与北碑领域,情况却有所不同。经过书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篆隶的审美价值不断得到深入的认识,许多杰出人才投身于此,从而使篆隶领域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对北碑的学习也开始起步。总体上看,对这一传统的关注已成燎原之势,形成了与晋唐宋元明传统一翼足可抗衡的局面。涉足这一领域的艺术家中,有不少画家,如名列“扬州八怪”的郑燮、金农、汪士慎等人,他们疏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而与市民阶层有较密切的联系,艺术思想、创作倾向带有一定的叛逆性。在书法上,对晋唐以来传统采取一种比较主动的反叛姿态,而对秦汉传统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而成为秦汉传统复兴的一批重要力量。金农漆书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古泉、、金牛、老丁、百研翁、耻春翁、寿道士、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昔邪居士、心出家盦粥饭僧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等。精诗词、鉴赏,喜收藏,绘画为一代宗师。于书专攻《华山碑》,后自出机杼,不受束缚,以倒薤法作撇,以方整宽阔笔作横、细劲笔作竖,号称“漆书”,古拙朴厚,时涉谐趣,形成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并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行书和楷书、郑燮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风子、樗散人、红雪山樵等,江苏兴化人,著有《板桥全集》。他以画竹著称于世,又对传统行草有相当的造诣,但因世人好奇,遂不满于此,而有意以篆法、隶书、楷书与行草杂糅,自称“六分半书”,这种探索精神当时即为他博得了很高声誉,但是由于篆隶本身的复兴并不充分,事实上融合篆隶楷行草于一体的时机并不成熟,因而板桥的作品,往往是一种偏于简单的拼凑,无法深入到其精神实质,故总体上并不成功。但他的影响,对于人们重视篆隶的审美价值,仍然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丁敬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研林外史、梅农、丁居士、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玩茶叟、玉几翁等,浙江钱塘人,是一代著名印家,“浙派”的领袖,对篆隶有精深的研究。与篆刻别开天地不同,他在书法上相对中和平正,风格古朴雅致,得秦汉书法的简净精神。钱坫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十兰,嘉定人。在篆书方面极为自负,自诩二李之后一人,其篆书专攻铁线,出规入矩,确有古人风范,晚年右手病废,以左手作书,结构不能完全如意,然而却增添了一种自然之致。就铁线篆来说,钱坫确实是一代高手。桂馥桂馥(1736~1805),一作(1733~1802),一名复,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老苔、老菭、渎井、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等,山东曲阜人。他博涉群书,一生精力萃于小学,著述宏富,为“说文四大家”之一,著《说文义证》。亦工诗书画印,所辑《缪篆分韵》一书,为学习汉印之必备。尤以隶书为一代之雄,时人推许为直接汉人,甚至认为是百馀年来第一人,足以超唐越宋。其字用笔肥而不臃、深沉厚重,结字方严广博、朴质端谨,气势雄伟浑穆、堂堂煌煌,确实可以说是深得汉人隶书醇古朴茂、博大饱满的精蕴。只是稍有习气,未能尽善。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以字行,改字顽伯,号完白、完白山人、古浣子、完白山民、游道人、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等,安徽怀宁人。他生于乡鄙,终生为布衣,但自幼即喜刻石,仿汉印颇工,至南京梅镠家,居八年,遍临所藏金石善本,由此而篆、隶、楷、印皆臻大成之境。乾隆五十五年入京,刘墉延为宾客,声振当代名公。其篆书融秦汉于一炉,又出以隶笔,遂使篆法活脱生动,摆脱了铁线的拘滞,不唯字形阔大磅礴,而且笔势丰富多姿,墨色流溢灿然,大大拓展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其隶书笔致健拔苍劲,结体疏宕俊逸,用墨苍古,亦可谓深入汉人堂奥。晚清书论名家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对他无不推崇备至,竞相推许为国朝第一、集篆书大成等。这都是因为他成功地实现了两大传统的转换,表明酝酿已久的秦汉北碑传统的复兴高潮的来临和两大传统的对峙、融会的真正的开始。伊秉绶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南泉、秋水,福建宁化人,著有《留春草堂集》。他能诗文、绘画、治印,但以书法为最著名,工小楷,行书、楷书均宗颜真卿,通篆法,而以隶书为一代之雄。其隶书从《衡方》等碑化出,笔划含凝厚重,波磔不显,似有篆意,字形方整宏大,有颜真卿气度,因而形成气势磅礴、拙朴茂密之格,有清一代,隶书浑厚一路,无出其右,康有为许为“集分书之成”,不为过誉。咸丰清朝末年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晚清书家,大体可分作三类。(一)以晋唐传统为主的书家:林则徐、翁同龢等。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无抚,号竢村老人,福建福州人。官至两广、云贵总督,加太子少保,谥文忠。鸦片战争后曾被谪戍伊犁。书法出自欧、颜、二王和米芾,颇为清新稳健,唯稍受馆阁习气束缚、翁同龢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瓶庐居士等,江苏常熟人。累官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在戊戌变法中被革职。他的书法出于翁方纲、钱南园,而上溯颜真卿、米芾,气息淳厚,堂宇广博,为晚清帖派书家的重镇。(二)以先秦秦汉北碑为主的书法家。这类书家比较多,前后有张廷济、朱为弼、徐同柏、赵之琛、六舟达受、吴熙载、杨岘、张裕钊、吴大澄等。他们大多是集传统经学、金石、书画、辞章、考据、收藏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书法家。张廷济、朱为弼和徐同柏都善于金文大篆,他们三家可以看作清代学习先秦篆书比较有影响的先驱者,虽然他们的成就还不能算是很高深,特别是如何使用笔墨来表现大篆的气息,应该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宝月山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精六书,善绘山水、花卉,晚年常写佛像,能篆隶行楷,工刻印,为陈豫钟弟子。有《补罗迦室集》、《补罗迦室印谱》。曾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故精通大篆。他的大篆书,不像前人一样描头画尾,而能够舍弃形貌,独取神理,用浑厚严整的笔法加以表现,笔墨比较自然生动,是清代大篆书中值得重视的一家。吴熙载吴熙载(1799~1870),初名廷飏,字熙载,五十岁以后因避讳更字攘之,亦作让之,以字行,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祖籍江宁,自父起移居仪征。工金石考证,能写意花卉,精治印,平生治印逾万,影响深广,后之师邓派者,多以吴氏为宗。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让之印谱》等。书法从包世臣学习,由包氏得笔法,并指点学邓门径。篆刻篆隶,均能由邓石如而上追秦汉,继承发扬,赫然成家。书法以篆书为最佳,笔法婀娜而不失清刚,流丽而不失端雅,有文人清气,是师邓而能有所发展者。张裕钊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号濂亭等,湖北武昌人。曾入曾国藩幕府,为曾氏弟子,但无意仕进,专意于学,为清末古文大家,后人编辑其文章为《濂亭文集》等。他的书法专师北碑,尤得力于《张猛龙》,而敛入规矩,自成体势,结构谨严方正,笔法刚健劲拔,尤以外方内圆的独特笔姿为人所称赏,被康有为推许为“集碑学之成”,在近代中国和东瀛有广泛的影响。但现在看来,虽然很有特色,而相对于北碑来说,精神有隔阂,并没有抉得精华。吴大澄吴大澄(1835~1902),原名大淳,避帝讳而改,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好集古精鉴别,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得古器皆手自摩拓,工书画篆刻,著有《愙斋集古录》、《愙斋集古录释文誊稿》、《说文古籀补》、《恒轩吉金录》、《古字说》、《古玉图考》、《愙斋诗文集》等著作。他的篆书融会大小二篆,以大篆立其筋骨,以小篆敛其体裁,而笔墨又极其精炼,三美归一,形成了坚劲紧韧的艺术风格,为篆书艺术开辟了一种新风格。(三)兼宗两大传统并寻求融通的书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等。何绍基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猨臂翁,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总纂、提调等,曾主持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咸丰间任职四川学政期间被黜,从此讲学游历各地,晚年在扬州主持校勘《十三经注疏》。他是晚清著名的学者,精通仪礼、说文、汉书、诗词以及书法,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等。他的书法,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来融会《道因法师碑》,精研数十年,深得其妙,以后又肆力于篆、隶以及北碑,无不用功深至,是以篆、隶、楷、行皆冠绝一世。又以绝大天分和匠心,探求各体精神的融会,因而其各体的面目,都与传统的面目形成了很大的差异,然而又无不以传统的面目为依归,真可谓帖意碑神,草情篆韵,一体而兼收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开出了奇葩,为书法的未来发展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大道。赵之谦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别署子欠、支自、铁三、益甫、憨寮、冷君、无闷、梅庵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己未年(1859)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著作有《悲庵居士诗剩》、《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他是一个多能的艺术家,篆刻、绘画、书法皆一代大家。尝称“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无间然”,可见其于印章用力之多且勤。赵氏以其特有的艺术敏感和熔铸能力,将彼时出土日多的古器物文字引入印作和边款,风貌多样,意趣清新,开印章的新天地。他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后专攻北碑,又得邓石如篆隶之法,于是以北碑之法写篆隶,进一步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又由北碑化生行书,融铸贯通,运用如意,神气飞动,既饶有古朴厚重之意,更兼有帖的温醇雅洁之韵。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使意境更臻于成熟老到。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曾应驻日本公使黎庶昌之请前往日本协助辑刊《古逸丛书》,因此而收集了不少保留在日的古代文献。他同时还在日本广泛传播书法,对日本近代以来书法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理论上提倡碑与帖“合则两美,离则两伤”,是较早进行这种理论倡导的人物。在实践上他也奉行不悖,行书学颜和苏轼,以后参入北碑意趣;大篆已经直达西周;隶书注重笔情墨趣,老辣迟涩,结体妙善伸蹙,时有谐趣。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西樵山人等,广东南海人,著有《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广艺舟双楫》等。康有为是碑学理论的健将,持论时有偏激之见,往往为人所诟病,但他自幼曾受过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虽然以后专修北碑,但幼学基础仍然未废,结果无意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面目。前人多认为他的书法出自《石门铭》,实际上还有许多颜真卿行书的趣味。因此他的书作既有北碑的开张恣肆、篆隶书法的古朴雄浑,又有传统行草的酣畅飞动,是篆隶北碑与传统行草融会贯通比较成功的例子。吴昌硕吴昌硕(1844~1927),初名剑虞、俊,又名俊卿,字香补,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以字行,亦署仓石、仓硕、苍硕,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乡阿姐、破荷亭长、五湖印匄、削庐、芜菁亭长等,浙江安吉人。晚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自成家数,影响深远。著有《缶庐集》。他既是清代书法的殿军,又是近代书法的开山,他于篆、隶用功最多,尤其是《石鼓文》,终生浸淫,无一日或离,晚年变化笔墨,引入行草意趣,遂使笔情墨趣,流溢行间,篆书的复兴,至他而达到一个新高度;行书以王铎为宗,融入欧、米,又引入碑法之苍劲浑朴,老辣生奇,使行书也重放光华。治印初习浙、皖,既而出入秦汉,借鉴封泥陶甓,融入写意绘画情趣,形成了斑驳高古、沉雄壮遒的新面,即作小印,也有寻丈之势。治印还独创修整印面和边栏的法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古今无二。吴昌硕的成就,是清中期以来两大传统深入融会的硕果,标志着清人重理古典的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5、新世纪元年 是“谁”焕然新生

今年是马自达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从1920年至今,马自达迎来了属于它的101年

这101年来马自达一步一个脚印

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造车之路

百年征程

马自达尝遍了研发制造的辛酸苦辣

马自达深知

没有广大消费者的支持

就没有马自达的今天

一条曲线的惊鸿一瞥

“小众”向来是马自达身上独特标签,但这个“小众”看似又不那么小众。

一汽马自达与时俱进,打造出CX-4这款轿跑型SUV,打破了传统、独辟蹊径的设计风格,走上了一条开创、引领、进化之路。CX-4饱满的运动素质、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惊艳的外观、细腻的内饰工艺,已成为中国市场中最成功的轿跑SUV产品,成为了非豪华品牌轿跑SUV细分市场的开创者与定义者。

熟悉马自达的消费者都知道,个性、自我、探索一直是马自达的造车信仰。从不向“涡轮时代妥协”的执念,折射于CX-4身上也同样如此。

独特,不可代替一直是它的代名词。

新一代魂动设计减法美学,打造更具个性化的整车造型。大尺寸前格栅内部搭配黑色蜂窝网状设计,格栅周边的镀铬条更锋利,与前大灯组进行组合,运动感十足。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水晶魂动红车漆的应用,其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更为饱满。协调、舒展的姿态为这台CX-4增添了几分“媚”力。

 尽管同级市场中并不乏轿跑SUV产品,但能像CX-4一样做到如此流畅自然的却并不多。正是CX-4这“不逐流,自潮流”的性格,也使得其在市场上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1-2.0L创驰蓝天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116kW,最大扭矩202Nm

2-蓝天活力版206mm离地间隙,让车辆既保持运动美学,又不失通过性能

3-全系14.88-21.58万元的价格,让轿跑SUV触手可及,凸显日常实用性价比

4-更大尺寸蜂窝式中网,配合向两侧延展的银色镀铬饰条,视觉效果更宽、更优雅,

马自达初心从未改变,追求驾驶乐趣,人人亦可尊享,不断进化人马一体,坚持磨砺驾驶品质,是马自达不变的造车追求。全新一代创驰蓝天车辆动态控制技术,重新定义随心随性的驾乘感受,唤醒激情,觉醒驾感。

2021款阿特兹在传承了一贯的优秀操控水准的基础上,在科技配置上实现全面升级,同时也实现了驾乘品质再进化。如主销的2.5L蓝天尊崇版车型,新增了包括SBS中高速刹车辅助系统、LDWS车道偏离警示系统、MRCC自适应巡航系统、SCBS低速刹车辅助系统带行人监测功能等多项科技装备;而入门级车型2.0L蓝天豪华版新增了RCTA倒车预警系统、BSM盲点监测系统、360度全景监控系统等多项实用配置。

重要的是,2021款阿特兹的保持17.58-23.98万元的售价区间,也就是说新款车型“加量不加价”,却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更高品质的汽车生活。如果说以前的阿特兹只顾展现自己的操控,那么2021款阿特兹可以说是变得更“成熟稳重”,懂得照顾人。但不要误会,变得成熟并不等于要牺牲某些东西。恰恰相反,在2021款阿特兹身上,它优秀的操控再一次得到提升。

2021款阿特兹再次进化了自己的操控性,在全面升级科技配置的同时,2021款的阿特兹的加工精度也全面升级,整车操控质感再次提升,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更纯粹的驾控乐趣。“ZOOM ZOOM”是马自达品牌的精髓、理念与坚持,并且在2021款阿特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实说来,选择阿特兹的人,何尝又不是一个有坚持的人?毕竟阿特兹放在国内中型车市场而言,并不是一款主流的车型。但阿特兹却是最具个性、最有坚持的一款车型。

2021汽车质量可靠性排行榜

消费者买车最原始的基本诉求就是代步属性,其次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科技、豪华、性能等额外功能或卖点。而代步属性最关键的一项则是可靠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好不好,容不容易坏。

援引媒体消息,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发布最新2021汽车品牌可靠性(汽车质量)排行,该项报告基于道路测试、可靠性数据、车主满意度及安全性能等。与2020年度不同的是,2021年汽车品牌从30个增加至32个。
    总体来看,日系品牌优势依然明显,2021年度前十品牌中日系品牌从2020年度的四个增加至5个,分别为:马自达、斯巴鲁、本田、雷克萨斯和丰田。

注:《消费者报告》是一份由美国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主办出版影响美国消费者文化的杂志,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杂志。从成立至今,杂志从未登过广告,只把对消费品的评估报告的信誉放在第一位。

2021汽车保值率排行榜,日系依旧强势

2021年3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委员会发布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中级轿车TOP10保值率车型中阿特兹名列第三

CX-4的3年保值率为65.7%

什么样的汽车安全性好?

提到马自达,可能在街头它那由魂动设计勾勒出来的让人侧目的美丽身姿会是众多国人的第一印象。是的,作为一个骨子里带有运动血液的品牌,马自达动感时尚的外形确实足够让人倾心。而如果你是一位马自达车主,你可能又会被它那优秀的驾控感受以及平滑经济的创驰蓝天动力系统所折服。但如果你对马自达的认识只是如此的话,那么说明你还不够了解马自达,你还忽略了马自达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超高的安全性。 

十几万的价格   几十万的价值

注:美国权威机构U.S. New&World Report,参考IIHS、NHTSA等安全检测机构的安全碰撞测试结果,分析每辆汽车的安全得分,进行品牌分类 

最近,美国《消费者报告》公布了2020年汽车品牌可靠性排行榜单,品牌相比2019年的排名均有所变化,但日系依旧是最大赢家。令人惊讶的是,丰田和雷克萨斯居然都不是第一!

为什么人们都说马自达操控好?

相信大家都听过车评人经常会去评判一辆车的操控性,而<a class="hidden" href="http://car.yich

6、清涧道情的发展概貌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旧戏统治着道情舞台,革命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同民间道情艺人极少往来,暂称为旧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变革,蓬勃发展,可称之新道情时期。
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为新道情开创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群众服务,边区文艺事业开了新生面。1943~1944年之交,鲁艺秧歌队在米脂用道情曲调编演了反映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很受群众喜爱,其中一段独唱被称之《翻身道情》(贺敬之词,刘炽曲)流传至今。鲁艺创演的大型秧歌剧《惯匪周子山》,剧中运用道情调8次,在延安演出后,广为传唱。不久,文艺界、理论界知名人士艾青、艾思奇和周扬等先后在讲话或文章中论及道情。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推动下,农村群众性秧歌和道情活动方兴未艾。1944年春节,清涧18班秧歌于县城会演,乐堂堡秧歌队演出《做军鞋》等4个道情戏,受到嘉奖。10月,安波在《解放日报》著文,介绍子洲驼耳巷区的道情活动。1949年建国前夕,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中国代表团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和郭兰英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分别获二、三等奖,民族革命声乐首次在世界上争得荣誉。同年,35首歌曲被灌制为人民唱片,其中有《东方红》和《翻身道情》等4首民歌,《翻身道情》月均销售438张。这首道情歌曲唱遍全中国,唱至全世界,“唱得人回肠荡气”(贺敬之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道情进入发展阶段。1952年冬,清涧惠万年和白树林一行数人,赴省排练道情,拟于翌春上京汇报演出,后因斯大林逝世作罢。1953年,第一部清涧道情专著——梁文达的《陕北道情音乐》问世,填补了一个空白。1956年8月,白秉权在“全国音乐周”演唱她同安全合作的《陕北道情联唱》(后改称《幸福的歌儿永远唱不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继储入唱片。1964年春,中共清涧县委委托副书记艾维光,领衔编导大型道情剧《赛畜会》;4月,清涧县人民剧团代表榆林地区在陕西省第二届戏剧创作观摩大会演出,誉满省城,中央和陕西等广播电台录播,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和省委领导人接见演职人员。该剧在音乐设计上,既保持传统特色,又作了改革尝试。1965年2月,清涧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大会演出节目35个,其中道情15个。秋,县委书记郝延寿亲笔修改道情剧本《供应粮》。70年代以来,县剧团、文化馆和榆林地区文工团移植和创作小型道情剧(曲)目10余个。地区文工团的《杜鹃山》(选场),在音乐设计和运用中西混合乐队伴奏道情方面作了有益试验。1981年9月,榆林地区代表陕西省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大会(北方片)演出《王秀兰送烟》(王伟培文,航海曲),获二等奖,《天津日报》称赞其为“脍炙人口的地方曲种”。1981~1984年,陕北地区创作道情剧10余本。1983年3月,延川县人民剧团进京演出《刘拴回头》(曹京平、曹伯植编剧,曹伯植编曲),广获赞许,中央电视台录播。1984年3月,清涧创作演出的《接婆姨》(郑光前编剧,樊奋革、郝震川配曲),在陕西省1983年度创作剧目展览中受到好评,被省电视台录制为电视片。这是本县继《赛畜会》之后,道情改革又一新成果,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等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演职人员。80年代以来,乐堂堡业余道情剧团自编自演,颇为活跃。1987年,榆林、延安两地区分别成立陕北道情学会,清涧剧团改为道情剧团。次年12月,延安地区道情集成编印成册。1990年,榆林地区系统录制道情音乐。

7、地震分为哪几种类型?

除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外,陨石坠落冲击地面、陡峻的山坡和海岸崩塌等,也会形成地震,这些自然原因造成的地震,统称为天然地震。开山炸石、采矿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也产生地震,称为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地震观测又使核试验的秘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强大的地下核爆炸是人工地震,它产生的地震波虽然比大地震微弱得多,但同样传遍全世界,用灵敏度很高的地震仪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任何国家在任何地区进行地下核试验,设有地震台的国家,几分钟后就能分析出核爆炸的时间、地点和量级(核爆炸的大小)。因此,如今的地震学已不仅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而且跃入了尖端科技领域,开创了应用地震学的新生面,推动着其他学科的迅速发展。

8、汉初辞赋与汉中期辞赋比有什么变化

大致说来,西汉前期的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开创着汉代文学的新生面。由于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而分封于南方的诸侯又多爱楚辞,所以原来楚国的文学样式——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分封了不少诸侯王国,战国游士之风仍有存在的条件,因而继续产生着纵横风格的散文。——以上可以说是继承旧传统的方面。但是,中央集权的局面和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毕竟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多元化的区域文
学,也在全国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孕育着统一的文学样式。这样,在楚辞的母胎里开始孕育了汉赋。
汉武帝的即位,标志着西汉王朝极盛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西汉文学高峰的出现。在前期仅流行于南方诸侯国的辞赋,由于武帝的提倡而进入中央朝廷,继而流播全国,成为通行的文学样式。这时作赋的人数显著增多,并出现了司马相如这样杰出的作家和《子虚赋》、《上林赋》这样典型的汉代大赋。同时,在单篇文章中,由于辞赋的影响而导致散文的修辞化,又由于政治的影响而导致散文的经术化。由于西汉中期实现了彻底的中央集权制与思想统一,国力又蒸蒸日上,所以这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宏伟的气势和巨大的美感。但同时,战国以来士人的思想自由和政治上进行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也彻底消失了,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们一面为强大帝国而感到兴奋,一面又深深感受到受压抑的悲哀。

9、卜算子 咏梅写作背景的资料,不是作者的资料,是写作背景!!!!!!!!急急急!!!

其一: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正值反华高潮、三年自然灾害,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其二:
毛泽东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的雪。
在杭州,这样的雪景并不常见。巧的是,毛泽东1953年底第一次到杭州时,这里竟飘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
1961年11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杭州。
虽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诗人毛泽东又想起了雪,也想起了雪中的梅花。
被古代诗人反复吟咏过的梅花,或孤独清高,怀才不遇;或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再写梅花,脱俗不易,超越更难。
然而,在毛泽东的笔下,终于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美的意境,豁然开了一个新生面--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在诗人毛泽东心目中,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终有骨气、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应有的风采吗?
梅花与雪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依然是冬天的季节,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诗人又作《七律•冬云》以言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在诗人的心海上,俨然架起了一座桥梁,一点就通。
梅花与冰雪 ,在诗人的心曲中,仿佛藏伏着一根共振的丝弦,一拨就响。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咏梅》的延续和发挥。

10、据说中国在十余年后会有一场“文艺复兴”式的文化繁盛局面,请有关人士回答这推测会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文化发展上面,有一种很饶有兴味的“文化重演”时常发生,大的文化飞跃往往是大的文化重演律的体现。
所谓文化重演,就是在文化产生转型时,到关键时刻轴心期的文化元典会回归然后祈祷“变换计”的作用,而使一个文化安然转舵且具连续性。这种现象绝非个例,欧洲文艺复兴是是对希腊元典的复归,“人文主义、宗教改革、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都从希腊元典中就有映照。之后15、16世纪欧洲反抗宗教教权,正是对希伯来、希腊元典的复归,开创了欧洲文化新生面。中国亦然:原始儒学孔孟就是力昌“复归三代”(尧舜禅让制),百家虽争鸣但在这个理想上基本一致,都很向往“三代之时”。此期也在期望中创立了一层入元典的思想,《论语》《老子》《墨子》等。而春秋之后,汉崛起是董仲舒对儒家的复归发展,一扫黄老玄风;王安石变法一定意义上是对《周礼》的复归;唐宋文起八代之衰就是对百家求实的复归;明清文人亦是追复归古风而有所进。
这种以归为进其实是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一个体现,是事物发展是“螺旋上升”的一种体现,也是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龚自珍“初异中,中异终,终不异初”的体现。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当文化走到一个固化穷途或者十字路口的时候,先进的人们就会寻求这个文化该如何去走,而如何走最好的依靠就是自己先辈的智慧,一个民族优最先的指导就来自最开始凝结的“元典精神”,是以常是回归最初,用最初的梦想,最早的灯塔为照亮来出现转机,而不是文化走于迷途,不要忘了自己最早的想法,就像不能丢了自己的人格(人格8岁定型终身不变)。回归——前进本就是正途。
回归是因迷茫,走到迷茫无路处,自当回首看前途,中国现在是已经够迷茫了,中国人真正知中华文化精髓的现在多少?跟着西方“先进”走,永远只能在人家屁股后边,而且西方文化也发展不下去向东方寻求出路呢正,所以,中华文化的复归将是一个必然(非此中华亡矣),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起点。
但是,具体时间我是不敢具体妄说,就当前党只求稳定,大兴西学的做法来说,还看不到复兴的先兆,但正如《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走到头了就也到变的时候了,如果国家的腐败、结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加深的快的话,或许就在几十年后了,如果能慢慢解决这些,并主动复归,那就能够安稳过度了,这个起码就得百来年了吧!
我非有关人士,只是中华儿女普通一员,一个深深爱着中华的学子,一个为生在中华而自豪的中国人,你的问题恰好与我今年看的、想的有些交集,鄙见若此,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