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向创新进军

向创新进军

发布时间: 2022-07-22 17:52:37

1、为扭转我国创新能力落后于创新型国家,十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策略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创新的作用有哪些?

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

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创新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创新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

(2)向创新进军扩展资料:

创新的特点:

1、动态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创新的稳定性将受到社会发展速度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创新的频率就越高,相反,频率就越低。因此创新的动态性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趋向前性:创新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的倒退必然是因为创新的内容是倒退的,因此创新具有一定的向后性,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趋势,相对创新的向后性创新更多的表现为趋向前性。

3、系统性:创新是按一定的关系将要素与要素组成一类的事物。边缘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科学间的相互联系,生物,化学和医学之间的联系,心理学和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创新不应只局限在系统要素间,更应该广义的表现为要素与要素间的创新。

3、创新从努力中来作文800字

——启示录:读冰心《繁星.春水》有感

一首首短小含蓄、富有哲理的现代诗歌,一次次爱的熏陶与感动,使我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本书。
在冰心“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自然成了她诗的主旋律。
就像这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你,含着伟大的灵魂。※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儿童是最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美貌却需它来装点。冰心的这类小诗正是表现了诗人的纯真,对真、善、美崇敬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有的诗表现出诗人真挚热烈的感情和有有教益的哲理的思考;有的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还有的突出了“冰心体”思想纯洁、文字典雅、带着一丝愁绪的独特风格。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成功的花》这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将自己从生活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蓄,又富于哲理,给我们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今天,我正在做英语的阅读短文。我看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着答案。可那答案似乎在和我捉迷藏,怎么也看不见。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满头大汗,不停地用脚尖点着地板。再看看这文章,句子不知,单词不晓,更是火上浇油。脑子里是一团糟,恨不得乱写一气。正在这时,似乎这朵花在我耳畔说话:“要想成功就需奋斗”。“是啊,不能浮躁啊!”于是,我定下心来,逐字逐句地看着,用老师教给我们的句型套用。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地查字典。终于,我做了出来。
同时,这首诗也告诉了我们: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一面,临渊羡鱼,自己也要拿出行动,铭记着“要想成功就需奋斗”,努力向成功进军,使自己也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快乐成长,散发出人生黄金时期的璀璨光芒。

4、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对推进新常态下的企业成长,要向创新要活力的看法 .

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新常态”

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基础。那么企业的“新常态”又新在何处?或者说企业“新常态”的特征有哪些?

首先,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这些新要素,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那种期待一夜暴富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积小利为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常青树、不倒翁。

其次,以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着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全过程,产生新的业态,发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领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带来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再次,中小企业成为“新常态”的主力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随着国家反垄断的规范化,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垄断的监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术进行垄断的机会逐渐弱化,相反,国家在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发挥主导作用。很显然,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最后,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配置加速,中国企业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带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渠道,尤其是资源、能源、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不可阻挡。

“新常态”下企业要抓住四大机会

面对“新常态”这样的大背景,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渐强身健体,同时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少讲“逆势而上”,多说“顺势而为”,关键是要抓住四大机会。

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尽快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速换挡步伐,始终使企业走在“新常态”的潮头。

二是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的改革机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结构,“新常态”为企业加快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设,改变企业僵化、缺乏活力的经营体制,将使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蕴藏的政策机会。新型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巨量的投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产阶级群体的蕴育,为企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四是抓住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机会。中国的改革尽管已经30多年了,但由于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总体上尚很陌生,很多企业尚不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来配置资源,发展自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走在市场高端同时有能力创造市场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新常态”下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进入经济“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一道坎。顺利跨越,前程似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难料。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在经营观上,以多元共赢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竞争对手的合理关切,在谋求企业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战略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社会责任承担上,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完善和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

具体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时,还可参考以下策略。

智谋为先,审时度势。“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特别是面对未来的差异化调控,企业应更讲究经营战略与战术。哪些地方该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会有所侧重,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借势发展。

精专为上,强化主业。扩张的时代过去了,企业也要收缩战线,不要再继续简单扩张,要向着精、专方向发展;要立足主业,立足产品,做好品牌。要尽快缩短技术差距。要懂得整合资源,嫁接改造,缩短新技术的研发时间。企业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合资源,通过收购兼并国内或国际企业,在其技术基础上实现独立创新,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捷径。

资本为王,纵横联合。“新常态”下的企业应考虑如何使有效资产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全力以赴推动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纵向的、横向的、跨国产业的整合,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资本充裕的基础上,储备战略资源,要深刻理解商业模式的变革,做强实体经济。

创新为本,科技引领。“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中,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与互联网接轨,在全球铺设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决策者要懂得,过去造就富翁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现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联网行业,未来造就富翁的将是金融业。

企业、政府、社会三向联动

“新常态”下的企业要大有作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业眼睛向内、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企业实现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业、银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加强沟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气,才能帮助企业通过考验。

政府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现阶段,融资成本侵蚀着企业的平均利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基准利率过高。银行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属于非常规企业,国家以常规企业的考核机制对银行进行管理,这种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使得银行运用霸王条款,将实体经济微薄的利润转变为银行的利润。这种状况不改变,会使得实体经济企业在“新常态”下难有作为。

要松绑贷款担保条件,释放企业积极性。在当前互保危机频发的情况下,银行对于贷款担保条件的设置越来越严苛,不仅要求企业间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双方或重要股东签字”的贷款条款,把企业的有限责任扩大为无限责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强化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的信任关系。

要尽快出台适合“新常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高税收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使得作为转型升级主体的企业失去了转型升级的动力。中小微企业日子更加难过,而各地税收又不能少,于是只好转嫁到当地的大企业身上,甚至出现预交税现象。

政府必须意识到,“新常态”下,传统的调控手段不好用了。过去,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的一种常用手段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现在,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相当可观,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10.65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M2与GDP之比为1.95,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0.65,仅为中国的1/3.M2与GDP的比值越高,说明经济运转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货币,却产出很少的GDP.

总之,“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要顺利度过增速换挡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必须发挥企业、政府、社会三个车轮的作用,三向联动,相互推动,才能实现中国企业的“新常态”。

5、以创新走向成功为题目的800字高中作文

以创新走向成功(范文)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时代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走在社会的前沿,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来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郑板桥的字体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他曾经临摹他人的作品,后经多次修改,集行楷之精华,创造出了自成一派的“板桥体”,可以说是开拓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更是对他的独特字体的肯定评价。这就是一种开拓创新,“板桥体”的创作体现了郑板桥的开拓创新精神,更是告诉了我们开拓创新的重要性。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就有错吗?”如果光从本义上来讲,安分守己和循规蹈矩并无坏处,而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但一旦沉默过长时间,开创不了新的思维,就会使思想僵化,也无法取得进步,逐渐会被别人超越或社会所淘汰。就像清朝末期中国闭关锁国,只顾自我发展,切断了与外国文明和经济的交流,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中国落后被列强欺压,成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傀儡之国。所以,开拓创新是我们取得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开拓创新,有时需要打破常规,甚至顶着社会和公众的舆论压力。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是一个开拓创新的典范,在当时“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的“真理”一直被大众们坚信时,他不顾宗教信仰和社会以及生物学界的舆论压力,抱着对这个“真理”的怀疑开始环球航行,不断采集样本和研究生物之间的差异,最终完成了《物种起源》的手稿,这在生物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证明了“上帝造出了万物”的荒谬,同时也为他的著作《进化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尔文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并没有丰厚的研究资金,也没有的社会地位,有的只是那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和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再加之不懈的努力,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他依然成功了。从达尔文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开拓创新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并且它引导了达尔文走向成功的道路,为世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古至今,从开拓创新的思想走向成功和做出巨大贡献的例子比比皆是。宋朝的万户为了实现飞天梦想,大胆创新,亲自坐上绑有火箭的椅子,虽然最后他只是化作了天空中的一团硝烟,但他为未来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邓小平提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同时都是创新的政策,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一国两制很好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使得香港澳门和祖国的关系十分融洽,同时也使中华儿女完成了祖国统一的梦想。
作为一名学生,我想,虽不可能像达尔文那样大胆对社会公认的真理提出挑战,也不可能像郑板桥一样创造出自成一派的“板桥体”,但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学习的方法和思想上开拓创新,取得进步。我必须摆脱原先安分守己和得过且过的想法,争取大胆尝试,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更要在面对是用多角度和创新的方法去思考,这样才会让自己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顺畅和稳健。
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拘泥而胆小只会缩小你的舞台,我们不能在细小的钢丝上跳艰难的芭蕾舞,而是要在广阔的大舞台上跳属于自己豪放的斗牛舞。将来我会踏上变化万千的社会,要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我要去做一个开拓创新的人,畅想未来,勇于实践,相信自己一定能因此而成功。

6、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

B

7、以创新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左右

创新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勇于创新
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精神多么重要!

纵观古今,凡有成者,他们无不具有勇于尝试的精神。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饶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试验初期,他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了近2000次,结果发现只有白金较为合适,但白金比黄金还贵重些,这就是说实验失败了。面对这样的失败,一般的人肯定会选择放弃,然而他没有,而是继续尝试着从植物中发掘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又尝试了6000多种植物。通过不断的尝试,爱迪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之光,与其说是电之光,还不如说是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光。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想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项成果中,竟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断尝试的结晶。“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诀。还有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发现了雷电规律的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架飞机飞上了天空的莱特兄弟……他们所取得的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又有哪一个不是尝试之花结出的硕果呢?写到这里,我在想:在崇拜伟大人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崇拜造就伟大人物的勇于尝试的精神呢?

不仅在科学上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也同样需要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向课本质疑,尝试着与同学合作探讨,还应尝试着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将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的人性将得到升华。不断的尝试,我们将攀上一个又一个智慧的高峰。

朋友们,勇于尝试吧!它几乎是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敢于创新
中国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取舍,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一个对古人书法刻意求似,一个却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问刘:“哪一笔是学古人的?”刘反问翁:“哪一笔是自己的?”这在文坛的记录中留下了诙谐又富于哲理的一笔。

人们总是喜欢以古为师,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求发展,才会有独特的风格,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翁的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称道;但刘墉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在古人字体的神韵中,加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因为只有这样,书法才会发展,才有前途。事实上,翁方纲所崇尚的欧体也正是当年欧阳洵融各家笔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没有靠描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吸收和舍弃,才有了新事物。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制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用煤作为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秘……

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的规律;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没在历史,但也不能忘记,那仅仅是古人的业绩。君不见“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师古而不泥于古,推陈出新,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于质疑,敢于放开思路,敢于创新。一味拘泥于书本和公式,只会变得头脑僵化,不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
生活需要创新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一位学者画了四种不同的图形,让人们在其中选出一种与其余三种不同的图形。于是人们便根据自己对此不同的认识,各抒己见。这样,一道题得出了不同答案。这件事足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创新,答案就会笼统单调;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

创新是丰富生活的手段。没有创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盏电灯还没有诞生,我们还要在煤油灯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辈子;第一架飞机还没有出现,人们要经过几个月乃至几十年的功夫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没有创新,社会便不会如此现代化,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紧密。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这一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应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装饰我们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创造,今天我们又哪里能抛弃创造,抛弃创新呢?创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创新。不创新就会落伍,不创新就会滞后。我国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们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创新的脚步要使创新落实到社会每个行业、每个角落。教育要创新,改革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我们应当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前边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向创新这个方向迈进。

我们的生活需要创新,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我们要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正如那位学者出的一道题会得出不同的有理有据的答案那样,其实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若是只能得出一种答案,那么我们就要从主观方面看看我们是不是思想僵化,是不是被局限在框框里了。因此,创新还应破除旧观念,老框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迈出前进道路上坚实的步伐,走向新世纪。

给出这几篇让您参考,希望您满意~~~

8、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了吗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奠定基础,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代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开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发展问题,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二)拼搏精神影响深远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首创成果举国振奋

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砥砺前行,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涤云荡雾,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科技规划相继出台

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中央审时度势,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78年,国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首次强调了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上世纪80和90年代,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二)重大计划顺利实施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累计向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投入资金超过310亿元,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投入近7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安排资金约350亿元。各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原有的科技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继推出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举措;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成了科学基金制、科研课题制以及技术合同制等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创建了科技园区,开辟了技术市场,优化了科研资源布局,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科技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创新引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更是屡创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3]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长14.1%。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570亿元和1062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专利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5.7%,比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

9、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什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引领发展,突出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发挥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上台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向前沿迈进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包括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投入,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掌握核心技术和主动权,形成更多的先发优势和引领型优势。

二是提高创新效率,建立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研发投入要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要推进政府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实现科研体系和创新体系现代化。

三是建立与新技术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

四是完善创新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这需要完善让创新者获益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市场机制与产权保护制度,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创新者集聚。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