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码专利 » 专利大户

专利大户

发布时间: 2022-05-24 09:17:31

1、怎么成为专利大户

中国的专利很多都是胡编乱造的,技术含量很低。要想成为专利大户很简单,模仿别人的专利改下参数 申请实用新型就可以;发明就不要想了。

2、政府对发明专利有哪些奖励政策?

(一)在申请人取得公布及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6个月内(以实审通知书发文日为准),每件给予资助人民币2000元,但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批准费用减缓,并低于补贴额度的,专利申请费和审查费按实际支出给予资助;
(二)取得专利证书后6个月内(以授权公告日为准),每件给予资助人民币2000元,委托深圳专利代理机构代理及外地专利代理机构在深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支机构(上年度在深纳税额20万元以上)代理的,每件增加资助人民币1000元; 申请人可以在取得专利证书6个月内(以授权公告日为准)一并提出申请资助,由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按以上资助标准一次性给付。
(三)首次申请发明专利的单位,取得发明专利证书后,对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增加资助3000元;
(四)深圳专利代理机构代理及外地专利代理机构在深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支机构(上年度在深纳税额20万元以上)代理深圳发明专利申请并取得发明专利证书后,对该机构每件资助1000元,每半年受理一次。

3、有多少专利算专利大户? 专利大户每年要申请多少专利? 专利大户有什么奖励?

问问华为这类的大企业吧

每年申请3万多件专利!
够大户吧!

4、华为有那么多专利,为什么小米、OPPO等厂商都不用向华为交专利费?

众所周知,华为是中国的专利大户,尤其是在通信技术领域,堪称中国第一。由于这些专利技术,华为手机可以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小米出国销售相对困难。

此外,由于这些专利技术,苹果和高通都必须向华为购买专利。例如,苹果去年从华为购买了700多个专利许可证。同时,高通还与华为实现了专利交叉授权。三星还向华为购买了专利。但有意思的是,明明有这么多专利,国外厂商都有,但国内厂商,如中兴、小米、OPPO等厂商,不必向中国支付专利费吗?

事实上,中兴和华为几年前打了一场专利战,这场战争持续了好几年。经过调解,双方退出、和解并停止了专利战争。2016年,有记者问任正非一个类似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华为没有向任何国内企业询问专利问题。任正非当时的回答是,国内的专利保护并不完善。我们会等到它完善。

事实上,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华为不想向国内制造商收取专利费。比如,华为曾经免费开放了一项超高速收费专利。任正非曾经说过,中国需要一批负责任的民族企业走向世界。或许华为希望成为负责任的企业,而不是向国内同行收取专利费。

5、华为为什么要申请5万件专利

“专利布局就像是下一场围棋,你布局好了,就能把市场围住,占领市场份额,没有自己的专利,就只能看着别人瓜分市场。比如华为等公司几年前就开始布局5G市场,申请专利,现在就看出这一战略为公司赢得了战略先机。”专家认为,在国际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知识产权专利大户。

6、一些企业热衷伪创新是为什么?

“不管企业发展是否需要,都要想尽办法比拼专利比论文,能否产业化根本不重要”“项目评审走形式”……半月谈记者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采访时,一些民营企业家和高校学者对当前一些企业的伪创新现象表达了不满。 


弱专利、假需求:部分企业热衷伪创新
近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常林集团因涉嫌项目空转、科研造假备受舆论关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企业披着高科技和创新的外衣、行欺骗之实的伪创新乱象屡禁不止。
“说实话,我们企业95%以上的专利就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产业化。”一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名药企负责人说。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请“写手”代写及购买专利。但这种往往是缺少技术含金量的弱专利,质量很低。 

半月谈记者联系了该企业推荐的一家专利代理机构,以购买专利为由进行咨询,对方坦言,购买一项发明专利约需2万元,但不保证能产业化,“用来充数量没问题,手续都齐全”。该业务人员还透露,其公司平台上交易的专利,七成都无法产业化。
一位新兴产业集聚基地负责人对此亦有同感。他调研发现,一些小微企业研发专职人员只有两三人,却是专利大户,办公室挂满了各类证书,产品品类更极其丰富。正是因为深谙“创新”之道,有的将一项技术发明放在10个不同应用场景,分开申报,便有了十个专利,有的就是砸钱买,“连专利名称内容都说不清楚,纯属形象工程”。 

该负责人还反映,有的企业干脆“拿来主义”,直接将他人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被业内戏称为“贴牌式创新”,这一现象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表现尤甚。
“不仅以弱专利伪装技术进步,还善于造假、夸大市场需求与订单量来造势。”刚在一场科技企业路演活动担任评审的专家分析,一些互联网领域创新不去安心根植于核心技术,而是热衷于过度炒作假需求来玩资本游戏。 
“数字冲动”扰乱创新秩序
接受采访的企业家们及高校学者坦言,近几年专利申请、创新项目申报中反映出的“数字冲动”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一批所谓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只能看不能用,更不能产业化,干扰了创新秩序,损害了创新氛围。
“缺少原始创新、重大创新,不愿意坐冷板凳下硬功夫,而是一心想挣快钱,搞快餐式创新。”在专家们看来,这股歪风背后,企业一方面想垒高创新的“数字成绩”,套取国家创新政策资金,一方面利用重视创新的社会心态,包装自己吸引更大市场投资及订单。
上述药企负责人举例说,比如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复审时,都明确要求申报企业具有一定数量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但由于审核形式以纸质申报材料为主,缺少实地实物的多方校验,一些创新投机行为得以蒙混过关。“甚至滋生了中介产业链,凭借特殊的沟通渠道,帮助伪创新通过审查。”
一位刚从知名高校离职的创业者吐槽,近日正忙着帮一位建筑商朋友写专利,对方不关心写啥,就是需要专利“傍身”来申报项目。“于是我绞尽脑汁,将研究的人工智能、新材料方向与建筑行业相结合,在办公室憋了两个。”他说,只要文本写得好,专利一般跑不了。 
剔除虚火,严惩造假
伪创新不仅仅挤占大量政策补贴名额,更挫伤真正埋头苦干的创新者,也影响了决策部门对科技进步的客观认知,拖累了我国创新脚步,降低全社会的创新水平和质量。
“可怕的是,企业在数字冲动、利益驱使下知假造假,并相互攀比。一些政策与评审漏洞又让伪创新怪圈得以运转,必须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受访者深感忧虑。
专家表示,首先要从源头上提高专利含金量,将创新的数量优势转化成质量优势。一方面强化专利评价质量导向,完善专利统计发布制度,并加大对地方专利质量的考核与监督;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地方奖励专利申请者的做法,建议做好甄别,避免专利申请通过便束之高阁的现象。
企业家认为,在支持创新项目时,亟待建立科学评判的遴选机制,避免“走过场”“拍脑袋”,如加大对项目资金中研发费用支出的审查,增加对产品的实地实景验收等。
对于贴牌式创新的造假行为,受访者认为应该出台惩罚举措,将涉事企业纳入创新政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黑名单,限制其获取创新资金支持等。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